释义:
本条是关于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规定。
一、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优势互补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此中小企业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通过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不同特点看,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融通发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大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管理好、素质高,大企业又是产业技术进步的策源地,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大企业在“双创”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大企业搭建各类创业创新平台,并与配套的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等形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加快从企业单打独斗向产业链协同竞争转变,有利于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新格局。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拥有体制机制灵活和“专精特新”的发展优势,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其生产和服务可以专注于针对专门的客户群体或市场,并拥有专项技术或生产工艺,使得其产品和服务在产业链某个环节中处于优势的地位,同时,利用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可以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优质的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服务。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此外,从世界产业格局来看,伴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而产业链内分工的进一步精细化,使得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的生产和供应实现了高度的专业化。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入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引发整个制造业乃至全球产业布局和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系列的变革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难得机遇。
二、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制造2025) 绝对不是光指大企业,制定相关方案和支持措施时千万不要只瞄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要予以充分支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许多中小企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制造2025) 中明确提出: 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园区示范作用,利用双边、多边中小企业合作机制,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业集群。
同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中也提出: 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人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通过任务众包、生产协作、资源开放等方式,培育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发展。
三、相关国际经验
放眼世界,国家的发展,既要靠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更离不开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从世界各国的类似成功经验来看,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这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德国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制造国,在世界经济中所拥有的重要地位离不开本国中小企业的贡献,中小企业占据了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公司净产值占全国的一半,中小企业承担了德国就业人数的70%,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成为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又如,在日本,大企业掌握着市场和订单,中小企业却手握大量技术积累,是创新的主力军。据一组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日本有55 万家中型和小型企业,却雇用了2200 多万员工,接近就业人口的一半。它们的生存主要依赖大企业的订单,面对大企业的衰败或转型,中小企业积极转型升级,逐渐成为日本经济界的中坚力量。
鉴于此,我国坚持发展大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并举的方针,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稳定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形成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发展态势,带动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使其成为大企业的依托和基础,最终达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目的。